“前神曲孵化器”影视OST,你今年听过几首?

即使在近年来头部剧对音乐的投入在提升,该剧OST的演唱阵容也堪称奢侈,集齐了郁可唯、张碧晨、毛不易等“OST歌手”半壁江山,而且冠以情感插曲、主题曲、片头片尾曲等不同名目,力求每首歌都能充分发挥宣传和叙事价值。

且不提早年间影视金曲人人会唱的盛世,在2010年代以来的行业新环境下,OST也始终是观众认知度相当高的内容。而通过歌曲出圈带动作品关注和话题,也是影视剧的常见操作。

近几年,从《想见你》到《陈情令》,影视OST不但频频带动热度,甚至通过OST演唱会等形式打开了新的开源途径。打开各类音乐榜单,OST歌曲通常能位居前列。

但相比2020年以前《大鱼》《凉凉》《不染》等歌曲的讨论度和传唱度,近来却越来越少有歌曲实现爆款出圈,即使在今年暑期多部剧集出圈、OST歌手基本到齐的情况下,也并未出现高传播度歌曲;王菲献唱的国庆档,也未重现《匆匆那年》的盛况。

在音乐行业扶持原创、影视行业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,怎么OST歌曲反而降温了?

曾经的“神曲孵化器”

不灵了?

如果把时间倒回20世纪,中国影视史可以拉出一张相当丰富又灿烂的歌单。而伴随着从彩铃时代到MP3时代先后到来,整个音乐行业陷入了从创作到售卖的低潮期,影视金曲也逐渐绝迹江湖。

从《少年壮志不言愁》唱到《这一拜》《好汉歌》、在20年间称霸中国OST产业的刘欢,在2011年再为《北京人在纽约》时的旧识郑晓龙打造《甄嬛传》原声音乐时,曾说“要指着这个(影视音乐)挣钱那我得饿死了”,或许是那些年音乐主流群体离开OST的原因。

直到2013年的《致青春》到《匆匆那年》,奠定了王菲在电影插曲方面的超然地位,也让行业重新看到了原声音乐在营销、形成口碑方面的价值,甚至带动之后几年出现了“烂片出神曲”的说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