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乐、鹭江城中村里,成片的小楼密密麻麻,墙体斑驳陆离,成捆的电线坠在空中,依稀还能看到天台上违建的铁皮屋。楼下是制衣厂,楼上住着人。逼仄昏暗的巷子里,拉货的小三轮快速穿梭,制衣厂里的工人忙着赶货……
2月以来,广州海珠康乐村拆除违建的消息在网上走火,一家小型制衣厂的老板高天明意识到,“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”。
经历前所未有的疫情动荡,中大纺织服装产业的“留与转”再次置于风口浪尖。此前的两个多月时间里,广清两地频频互动,多次举办招商推介会、座谈、组织考察等,“转移”正式到了板上钉钉的时刻。
在整个中大纺织商圈,分布着59个面辅料专业市场,近2.3万家档口商户。以康乐、鹭江等为代表的城中村,凭借地缘优势逐渐发展成广州制衣中心,像高天明这样的制衣厂便有上万家,这片城中村里承载着逾30万外来人口。
留还是转,对于大部分康鹭片区的制衣厂而言,需要作出抉择。从城中村到新家园,80公里的路程背后,牵连着一条盘踞广州长达几十年的纺织产业链。
目前,广州、清远两市均已推出相关政策,推进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,并鼓励一批纺织加工制造业企业率先实现转移。
“满天星”的制衣业生态
2月22日下午4时,沙河服装市场的档主李生关上了店门。
回家前,李生骑上电动车来到中大布匹市场挑选布料,再去高天明的制衣厂里下了一批新单,沟通好牛仔成衣的最新款式,不出24小时,李生就能拿到这批成衣,销往全国乃至全球。
高天明的制衣厂开在康乐村一个不到100平方米的空间,以生产牛仔成衣为主。两个大通间里摆着四十台机器,加上夫妇二人,最多的时候有十五个工人,一天出货600余件。
由于工厂需要一天24小时运转,高天明和妻子分两班看守,白天是妻子盯生产进度,晚上高明负责安排出货。
旺季时,高天明会骑上电动车带上板凳和黑板,在康乐村“守株待兔”,一边招揽工人、一边诚觅客户。
行情好的时候,高天明一个月能赚十几万,而以日结为生的制衣工人们,通常按计件结算工资,旺季时一天能有500元左右的收入。
极致的效率、稳定的工人和客源,再加上不菲的收入,是让高天明们想要留在中大纺织商圈的理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