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:为老旧社区点亮“一束光”(7)

二是优化公共空间建设,加强老社区开放性建设。加强体育、文化类公共设施建设,利用公共空间的联动功能促进老社区与周边街区融合发展,破解老社区边缘化问题。鼓励社区增强开放性,支持社区内学校公用设施对外开放,减少社区内部封闭性。设置加分项目,提高治理创新在社区容貌品质提升验收中的分值,支持基层根据社区实际,开展个性化治理创新。  

三是推动社区容貌品质提升数字化,增强老社区焕发新活力的基础能力。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,在社区基础设施改造中强化数字化设施导入,为老社区吸引年轻人回流、干事创业创造条件。加强数字化服务能力,利用数字化平台、物联网和人工智能设施应用,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,提高治理效能,破解老旧社区治理力量不足问题。  

广州市城规院景观所副所长阳敏:  

创新探索超大城市社区治理新模式  

提升城市老旧社区人居环境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,对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、推动惠民生扩内需、推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型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广州市持续开展社区容貌品质全域提升行动,每年打造30个市级容貌品质社区,以点带面,逐步提升老旧社区环境面貌,创新探索出了一条超大城市社区治理的新模式。  

社区面貌实现新突破,居民福祉达到新水平。容貌品质社区培育资金虽然投入少,但通过城管部门、街道、社区通力合作,坚持问计于民、问需于民,聚焦居民急难愁盼,卫生死角、垃圾扫地出门等市容环境难点、痛点问题得到持续治理,人居环境得到提升,居民堵心的场景不再。社区还通过聘请专业设计师,进行容貌品质整体提升设计,提升细部设施的“小切口”,实现居民生活“大幸福”。如利用各类低效场地,改造为足球场、健身设施、居民活动广场和舞台,打造不同主题的口袋公园等。  

乡愁文化得到新寄托,全民参与共建新家园。随着社区人口迭代更新,老旧社区的历史文化逐步被忽略,社区文化价值认同薄弱。本轮容貌品质社区培育过程中,通过发动社区群众和单位企业捐赠老物件、老设备、老照片,打造文化展示墙、橱窗、雕塑小品、彩绘墙等形式,让社区居民记住了“乡愁”。于是居民积极行动起来,乡贤和居民集资修建大门牌坊,改造微臭水体、建筑外立面等,居民和企业主动捐赠座椅、植物、服务设施等。多元集资共建美好家园,努力破解以往社区提升仅依靠政府财政单向投入的瓶颈。